2019年12月4日

概念圖 vs 思維導圖:在您的項目中應使用什麼

Avinash Priya

你在互聯網上發現了概念圖。你認為這對於幫助整理專案所造成的信息混亂很有用,但隨後你聽說了思維導圖

Two distinct layouts of mind maps: a network-style diagram on the left and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n the right, with a magnifying glass in the center.

感到困惑,不知道該選哪一個,你轉而尋求Google的答案。但是,看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後,你的疑問如雪球般增長。有些博客文章說,

> 思維導圖不適用於真實世界的信息,因為它是層次結構的。而現實生活是互相聯繫且複雜的。接著下一篇文章似乎持相反意見!

> 思維導圖比概念圖更靈活。概念圖的層次結構更好。

你在想,是否有一個明確而實用的答案?我只是想繪製這些雜亂信息的圖!幸運的是,這正是我將告訴你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告訴你它們之間的區別以及在不同專案中何時使用它們。

概念圖和思維導圖之間的差異

TL;DR:

概念圖

思維導圖

一個相互連接的概念網絡。

一個用於組織信息的樹狀圖。

適用於知識地圖和內容差距分析

理想用於頭腦風暴、創意生成和快速筆記

映射適用於多對多關係的隱性知識和內容。

適用於主要一對一關係的節點。

更具邏輯性

更靈活

由於其連接詞,易於驗證。

不可驗證

若節點超過20個則難以修改

即使對於大型地圖也易於修改

定義

Novak風格的概念圖看起來是這樣的:

概念圖(en-webbing)技術由康奈爾大學的Joseph D. Novak博士開發。他將概念圖定義為,

> 用於組織和表達知識的圖形工具。它們包含概念,也稱為節點,和通過線和在線上標註的詞語來表示的概念間的關係。前面的詞語是連接詞或連接短語。

簡單來說,概念圖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概念網絡。 Novak的團隊對如何製作一個不錯的概念圖有多個建議。我們會在此教程中詳細講解。

Buzan風格的思維導圖是徑向結構,如下所示:

The term Mind Mapping was developed and firstly popularized by psychology author Tony Buzan in the 1970s. The definition of mind map goes:

> 思維導圖是用於視覺組織信息的圖表。思維導圖是層次的,並顯示整體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簡單來說,思維導圖是用於組織信息的樹狀圖。 Buzan建議所有思維導圖都應該只有一個中心主題。主要想法直接與此主題相連,而子主題則從主要的線分支出。

視覺結構和特點

概念圖看起來更復雜,而思維導圖本質上是樹狀圖。它們對不同元素的重點有所不同。

  • 概念圖重視主題和連接。思維導圖則更關注主題本身。所以,如果你仔細看,你會認為概念圖更清楚地解釋了為什麼某些節點相連。另一方面,當你只想記下盡可能多的主題和信息時,思維導圖則是更好的選擇。

  • 概念圖主題可以交叉連接。思維導圖主題則不能。因此,你可以在概念製圖中顯示多對多關係。

  • 概念圖中的每個命題都是一個陳述。思維導圖則不包括命題的概念。在概念圖中,每兩個連接的節點及其連接短語形成一個句子。例如,“主題A 主題B”是一個命題。因此你可以閱讀並驗證地圖。

由於它們的相似性和不同的優勢,人們自然會在一個圖中混搭它們。👇如下所示:

Mind map outlining career brand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personal values, social networking, and professional connections.

優缺點

以上特徵導致了以下的優缺點。

概念圖

優點

  • 對觀眾而言不含糊。

  • 適合展示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很難明確地寫出或口頭表達,例如某些公司的一致認識或心智模型。

  • 能夠進行硬核知識建模。

  • 有助於內容差異分析。研究發現概念網絡對識別研究差距很有幫助。但要達到最佳效果,你需要數據分析工具的協助。

缺點

  • 不利於協作。因為其高學習曲線和規則的複雜性。

  • 難以製作。線條互相重疊。連接關係複雜。此外,你還需要組織它們!

  • 可讀性低。當節點超過20個時,這更為糟糕。

思維導圖

優點

  • 可適應學術和商業環境。

  • 有助於頭腦風暴。你只需專注於列出主題。

  • 易於製作。學習曲線低。沒有惱人的多對多關係,只有樹狀圖。

  • 可靈活更改(在思維導圖軟體中)。連接和佈局是自動生成的。你可以通過拖放來附加或分離主題。思維導圖可以持續更新。

  • 更易於閱讀。無需從紙的一角跳到另一角。

缺點

  • 對觀眾來說比較含糊。因為缺乏連接短語。

  • 不擅長表達隱性知識。因為缺少連接短語和簡單的關係。

  • 不適合深入分析。思維導圖在促使你全面考察列出的概念方面做得較少。好了,比較完了,現在該選擇了!

進一步閱讀 + 如何製作概念圖 + 如何利用思維導圖管理時間

何時使用哪一個:電子表格測驗

總的來說,我發現有四個因素決定了你在概念圖和思維導圖之間的選擇。它們是觀眾場景可用性內容。我為你整理了一個測驗來檢測自己:

觀眾

場景

可用性

內容

你的圖面對的觀眾是否廣泛(例如,跨年齡組和教育背景)?




觀眾對你的圖有一定程度的困惑可以接受嗎?

你是否需要討論或對你的圖進行頭腦風暴(在某個階段)?

你是否尋找快速簡單的製作方法?


你需要你的圖具有高可讀性嗎?

你的內容在不斷更新(在某個階段)嗎?



主題之間的關係類型是否相似且簡單明了?




在電子表格中標籤,嗖一聲!你就會得到一個圖的建議。你可以通過點擊圖片下載這個電子表格。

This checker is far from perfect… But I will keep on updating. Keep an eye on it. 😉

常見問題

如果你不畏懼並想更深入挖掘。你可以繼續查看以下問答。辛苦啦!😉

概念圖在具有多個中心主題方面比思維導圖更優越?

這個說法有兩個原因有點可疑。

  1. 根據Novak的建議,概念圖最好將包含最多或最普遍的主題置於最上方。通常,該總體主題是一個焦點問題。

  2. 思維導圖開放多個中心主題,可通過添加浮動主題來實現。

思維導圖在生成新點子方面比概念圖更好?

思維導圖主要專注於主題生成,但不一定是“新”點子。概念圖通過交叉連接結構和連接短語在提供新的角度和視角方面可能更優越。

思維導圖只能顯示一對多的關係?

思維導圖可以通過使用標籤、添加連結、摘要等來擁有多對多關係。但是我要強調的是,思維導圖的核心結構是一棵樹。標籤、邊界和關係更像是主結構的點綴。

在某種程度上,思維導圖和概念圖就像是一個光譜的兩端。它們之間有差異,但它們可以彼此進化得更加相似。

概念圖比思維導圖有更為堅實的研究支持?

概念圖確實有更多學術支持。然而,這兩種技術都有大量研究支持。思維導圖的平均效應量是0.63。概念圖的效應量是0.66 ,且當參與者更好地使用這些圖的方法時,效應量會增加。

注意,所有教學方法的平均影響力僅為0.4!但我們也需要承認,這些研究大多在實驗設置和樣本大小上存在不一致性。

因此,概念圖在教學和學習中略為有效,但無論哪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

最後回顧

概念圖或思維導圖,這真的重要嗎需要做出選擇嗎?

是的……也不是。🤪

是的,如果你已經創建了某項內容並希望改進。

不是的,如果你在創建第一個信息圖前就花了幾個小時來挖掘。記住,不論是思維導圖還是概念圖,只是一種制圖模型,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形式。

它們是工具,你是創造者。工具是為了服務你,而不是相反。提高生產力的首要課題也是行動,而不是過度思考。

此外,概念圖和思維導圖是可以混合的!查看我們關於混合製圖的指南。

如果我遺漏了什麼,請在評論中告訴我或者推我一條推特

享受製圖吧~

更多文章